通航科普|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2025-10-18

当我们仰望天空,看似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实际上有着精细的划分和管理。我国空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立体“棋盘”,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种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用途,这就是我国空域划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神秘的天空“棋局”。

空域分类及特点

我国空域主要分为A、B、C、D、E、G、W七类,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通航科普|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A类空域(高空干线)

A类空域是标准气压高度6000米至20000米的高空区域。这里是民航航线的主要“高速路”,实行全程空管管制,并且有严格的间隔要求。飞机在A类空域飞行时,仅允许仪表飞行,必须双向通联,还要装上应答机。进空域须获得许可,机组也得具备仪表资质,是管制最为严格的空域类型。

B类空域(大型运输机场上空)

在大型运输机场上空,道及以上半径约20/40/60km(分三层),双跑道半径约15/30km(分两层),单跑道半径约12km且单层至机场标高600米,构成B类空域。它就像大机场周边的“严管保护圈”,全程空管管制且有间隔要求。飞行可采用仪表或目视方式,要双向通联、装应答机,进空域需许可,机组具备相应资质。

C类空域(有塔台的通航机场上空)

机场半径约5km,地面至机场标高600m的范围是C类空域。这里是通航机场的小范围“精细管控圈”,实行全管制。仪表—仪表、仪表—目视之间有间隔要求,目视—目视则提供交通信息与建议。飞行仪表或目视均可,3000m以下目视空速不超过450km/h,要双向通联,装可被监视设备(含应答机),进空域须许可并具备相应资质。

通航科普|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D/E类空域(补充空域与超高空)

20000m以上空域为D类,其余A/B/C/G外的空域按需设为D或E类。D类对所有飞行提供管制,对仪表—仪表配间隔,向双方提供交通信息与避让建议;E类仅对仪表飞行提供管制与间隔,目视飞行尽量提供交通信息(不强制间隔)。二者共同要求仪表/目视均可,3000m以下空速不超过450km/h,3000m以上须装应答机,以下装可被监视设备,必须报备飞行计划,驾驶员具备相应资质。进入许可上,D类仪表与目视都须事先许可且持续双向通联,E类仪表须许可和双向通联,目视不需许可但需进前报告并在规定频率守听,D类相对更“严”。

G类空域(低空一般活动区)

B/C类之外、真高300m及以下(除去W类),或平均海平面高度低于6000m、对民航航班无影响的空域属于G类。它仅提供飞行信息,不做空管“指挥”。飞行仪表/目视均可,3000m以下空速不超过450km/h,仪表飞行须双向通联,目视在规定频率守听,航空器须装或携带可被监视设备,必须报备飞行计划,驾驶员具备相应资质,是低空通用飞行主要活动区。

W类空域(低空超低高度无人机活动区)

G类内、真高120m及以下的部分空域是W类空域,主要面向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飞行。飞行中需广播式自动发送识别信息,小型无人机操控员需持证,就像面向无人机的“低空走廊/活动区”。

通航科普|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空域划分意义

我国空域这样精细的划分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保障了各类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航空器在适合的空域飞行,减少了冲突和危险。另一方面,提高了空域的利用效率,使民航运输、通用航空、无人机飞行等都能有序进行,促进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全面发展。

了解我国空域划分,就像拿到了解读天空“交通规则”的钥匙,让我们对头顶这片天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空域划分也会不断优化和完善,为我们的蓝天之旅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鸿石通航公众号
原文链接:通航科普|一文读懂我国空域分类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

鸿石通航官方账号

鸿石通航官方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鸿石通航官方抖音号

抖音

鸿石通航官方小红书号

小红书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