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共同出席,系统梳理了“十四五”期间交通强国建设的成就,并首次以官方视角将低空经济纳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框架。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对五年规划的阶段性总结,更释放了低空经济从“政策热词”向“产业实践”加速落地的强烈信号。
一、发布会核心:低空经济纳入交通强国战略全局
刘伟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以“6轴7廊8通道”为主骨架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已基本贯通,覆盖全国80%以上县级行政区,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在这一宏观布局中, 其发展将与高铁、高速公路、邮政快递网形成“四网协同”,共同构建“地上跑、天上飞、水里游”的全域交通体系。
具体而言,发布会披露了三项关键进展:
基础设施“硬联通”:全国已建成通用机场超400个,低空航路网络覆盖主要经济带,5G-A通感一体基站部署突破10万个,为低空飞行提供“厘米级”定位保障;
制度规则“软联通”:民航局修订《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取消无人机运营许可部分限制,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扩展至23个省份,审批时效缩短70%;
应用场景“深融合”:无人机物流配送覆盖全国85%的县域,“空中出租车”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常态化试运营,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低空作业量年均增长45%。
二、权威发声:低空经济“政策-产业-民生”三角模型成型
发布会上,四位部门负责人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勾勒出“政策驱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闭环逻辑。
1. 刘伟(交通运输部部长):低空经济是“交通现代化的新引擎”
刘伟强调,低空经济不是传统通用航空的简单升级,而是“新质生产力在交通领域的具象化”。他以数据佐证观点:2025年上半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32%;无人机注册量达280万架,占全球总量的65%;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订单量超5000架,带动形成万亿级产业链。
“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空+’。”刘伟指出,通过与物流、旅游、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其已衍生出“低空+农业”“低空+文旅”“低空+城市治理”等20余种新业态。例如,在西藏定日地震救援中,无人机编队3小时内完成灾区全域测绘,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持;在广东,无人机配送网络使生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缩短至6小时,带动农民增收超20%。
2. 宋志勇(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制度创新破解“上天难”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痛点——空域管理,宋志勇透露,民航局正在推进三项改革:
空域分类划设:将低空空域划分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试点开放1000米以下空域给民用无人机;
飞行计划审批简化:对常态化飞行任务实行“一次审批、长期有效”,审批时间从7天压缩至2小时;
适航标准国际化:发布《eVTOL适航审定专项指南》,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已有5款国产eVTOL获得国际适航认证。
“制度创新正在释放低空经济的‘乘数效应’。”宋志勇举例,深圳作为全国低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产值达1800亿元,占全市GDP的3.2%,带动就业超50万人。
3. 赵冲久(国家邮政局局长):低空物流重构“中国速度”
赵冲久从邮政快递行业视角,揭示了低空经济对物流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他披露,国家邮政局已联合民航局、交通运输部启动“低空物流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
建成200个县级低空物流枢纽,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无人机配送日均处理量突破1亿件,占全国快递总量的30%;
培育10家年营收超百亿的低空物流企业,形成“干线运输+支线配送+末端投递”的全链条服务。
“低空物流不是对传统运输方式的补充,而是重构。”赵冲久强调,在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无人机配送使单票成本从15元降至3元,时效从3天缩短至8小时;在长三角,无人机跨城配送实现“上午下单、下午送达”,带动区域电商交易额增长25%。
4. 安路生(国家铁路局副局长):低空与高铁的“空铁联运”
安路生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角度,提出了低空经济与高铁网络的协同路径。他介绍,国家铁路局正在推进“低空+高铁”联运试点,在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打造“空铁快线”:
旅客可在高铁站直接办理无人机行李托运,行李通过低空航线直达目的地机场;
紧急医疗物资、高价值货物通过“高铁+无人机”联运,实现“跨省4小时达”;
在旅游景区,低空观光与高铁旅游专列形成“地面+空中”立体游览模式。
“低空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路生表示,通过与高铁、民航、公路的衔接,低空经济正在拓展“出行即服务”(MaaS)的边界,为公众提供“门到门”的无缝衔接体验。
三、未来展望:低空经济从“政策热”到“产业实”的关键一步
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从“顶层设计”阶段迈入“落地实施”阶段。结合发布会内容与行业动态,可预见三大趋势:
技术突破加速:随着6G、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等技术的成熟,eVTOL续航将突破500公里,载重达2吨,成本降至0.3元/公里,为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爆发:除物流、旅游外,低空经济将向城市治理、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领域深度渗透,预计到2027年,低空经济将带动形成10个以上千亿级细分市场;
国际竞争加剧: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5万亿元,中国需在适航标准、空域管理、产业链整合等领域持续创新,以巩固“领跑者”地位。
正如刘伟在发布会总结中所言:“低空经济的未来,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场发布会不仅为低空经济正名,更为其指明了“政策-产业-民生”协同发展的中国路径。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低空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为全球交通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鸿石通航公众号
原文链接:低空观察丨无人机等加快推广应用 打造低空观光等交旅融合试点新场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